專業知識

自然地理
茶葉細胞壁富集氟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茶學系茶葉加工課題組在學術期刊《環境污染》上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該論文研究了茶樹葉片細胞壁結構,尤其是細胞壁果膠甲酯化與其累積氟的關系,為茶樹葉片累積氟的機理提供了新思......


科學家繪制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不斷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并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但是,人們對植物根系的發育及與環境互作的分子機制還知之甚少。對于......


農業擴張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2050年普降

近日,一項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于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會失去部分棲息地。但是,采取積極的政策,重視糧食生產的方式、地點和種類,可以減少這些威脅,同......


超9萬億立方米!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


5900年前阿爾卑斯山峰頂無冰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18日發表的一項氣候變化及地質學研究表明,一直到約5900年前,也就是提洛爾冰人(即“冰人奧茨”)出生不久前,海拔3000米到4000米的阿爾卑斯山峰頂可能都是無冰的;當時,新的冰川正開始形成。......


光周期促進春季樹木木質部發育的機制獲揭示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利用過程模型等方法,揭示光周期促進春季樹木木質部發育的機制。相關研究12月15日以Letter的短評論文形式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與基于模式植物如擬南芥等......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發布

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這是首次由多部......


專家:納米比亞大量海豹死亡原因是饑餓

“納米比亞海洋保護”組織的專家15日表示,今年10月發生在該國沿海的大量母海豹及其幼崽死亡的原因已查明,確認“涉案”海豹死于饑餓。該組織的海洋生物學家諾代·德雷爾說,上述海豹的樣本檢測表明,它們并非死于有......


“協同”與“關聯”:極地科學研究迎來新機遇

“21世紀,我們已經從單一的固體地球科學走向了地球系統科學,青藏高原與極地將會是地球系統科學理論創新的一個策源地?!苯?,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主辦的第二屆“高極......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它最大的威脅——水?

據國外媒體報道,生命依賴于水,但水也能分解DNA和其他關鍵分子。那么,最早的細胞如何解決這一悖論?2021年2月18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有一艘飛船進入火星的大氣層,它將啟動著陸系統和空中吊裝機動結構......


“冷點”才是快速生物多樣化“熱點”

從安第斯山脈到地中海盆地,地球上的一些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擁有大量的物種。像亞馬遜雨林這樣的動植物多樣性的“熱點”,新物種也會選擇在這里形成嗎?為了尋找答案,科研人員正站在缺氧的高山、炙熱的沙漠......


地球上最貧瘠的環境能更快孕育出新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道,最近一項針對近1300種不同鳥類的基因研究表明,相比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物種較少的區域能更頻繁地孕育出新物種。自然資源并未均勻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比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就生長著各種獨特的......


科普:南美日全食 人們如何“看”

北京時間15日凌晨,南美洲將迎來一次日全食。這是2020年最后一次日全食。那么,日全食是什么?天文愛好者應該在哪里觀測日全食?如何觀測這次日全食呢?當月亮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月亮、太陽、地球剛好在一條......


為什么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諝庵械刎S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


深海壓力那么大,深海魚為什么沒被壓死?

前些天,一個大新聞幾乎刷屏了朋友圈:奮斗者號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坐底深度10909米,是我國載人深潛器新的深度紀錄!?。▓D片來源:中科院)隨著深潛器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才逐漸發現,茫茫深海之中......


澳研究發現熱帶珊瑚礁魚類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德國《珊瑚礁》雜志上。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說,該機構......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1日發布報告說,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范圍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該組織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乘汽車和飛機旅行減少,在疫情結束后預計排放量會回升。這份報......


從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這些動物我也就遇到了一百次吧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景觀復雜:有草甸、雪山、沙漠、湖泊、草原、森林、農田……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孕育了各種奇特的動物。其中有一類動物,你能看到影子,但不一定看清楚容貌,這類動物就是蜥蜴。如果從四川盆地......


研究人員提新海洋探測技術:利用黃貂魚繪制海床地圖

據外媒報道,雖然我們可能已經很好地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但對于海底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據稱人類對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也要比對海底的了解要多,為此,科學家們正在開發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幫助填補這一空白。其中一......


新發現!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于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


生物生命
為了躲過滅絕?大塊頭恐龍的纖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蜥腳類恐龍,是侏羅紀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龐大,足足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群體。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


師法大自然:啟發科技的仿生學應用

大自然并不是完美的,而是一直在演化和適應。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其有益的部分會保留下來,無用的部分則被丟棄或退化,以適應地球上不斷變化的環境。通過不斷地修修補補,大自然找到了許多獨......


海豚還是鯊魚?不,這是魚龍新物種

近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英國基默里奇灣附近的深海沉積物化石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1.5億年前的神秘小型海洋爬行動物。這個新發現的水生爬行動物是魚龍(侏羅紀晚期的海洋食肉動物......


新研究:一種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一個由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伯利茲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游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馴養其他......


翼龍起源謎團揭曉,誰是它的祖先?

據國外媒體報道,翼龍是恐龍時代最易辨認的生物之一,然而,迄今為止科學家對翼龍的起源了解甚少,目前,最新研究揭曉了它們的神秘“身世”。翼龍是侏羅紀統治天空的爬行動物翼龍是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


基因如何決定你的長相?

據國外媒體報道,我們都知道,基因決定了你的容貌。翻開家庭相冊,你會看到你祖父母、兄弟姐妹還有叔叔阿姨都有著相似鼻子、眼睛或者下巴?;蛟S,你也見過一些患有遺傳綜合征的人(這通常是由一個或多個基金發生破......


科研人員攻克冷凍樣本染色體三維構象難題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簡稱棉花所)棉花分子遺傳改良創新團隊在染色體三維結構方法(Hi-C)改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開發出了“冷凍置換Hi-C”技術,填補了該領域利用冷凍樣本研究染色體三維構象的空白,......


想做神探子?學會表觀遺傳很重要

“凡兩個物體接觸,必會產生轉移現象”--羅卡交換定律。這個定律是說,只要是犯罪現場,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必定會留下一些物證,而這些細微的物證往往會成為決定性的證據。在犯罪現場,DNA是最有信服力的物證......


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11月27日在《科學》雜志以長文形式發表。此文報道了釀酒酵母處于激活狀態的剪接體......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在一項對全球小麥生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10+基因組計劃中,對代表全球育種計劃的15個小麥品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這將使科學家和育種人員能夠......


無需母牛 人工也能造出乳蛋白

據當地媒體報道,以色列初創公司Remilk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生成在化學上與牛乳和奶制品中的蛋白相同的乳蛋白,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制品的公司。Remilk公司由艾維夫·沃爾夫和研究人員奧里·科哈......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據英國《自然》雜志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


植物開花有早晚?科學家找到開關控花期

自然界很神奇,不同植物的開花時間不一樣,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調控開花時間?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這個奧秘。記者11月30日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


科學家研究出廉價抗蛇毒血清

據外媒報道,抗蛇毒血清的確是一種救命藥,但它的生產成本昂貴、耗時,而且必須由訓練有素的臨床醫生進行管理。然而一種新的低成本抗蛇毒血清可以在現場立即自行使用。傳統的抗蛇毒血清生產方法是先從圈養的蛇的毒......


貍藻:明明可以靠實力吃肉,卻偏偏喜歡素食

貍藻(Utriculariavulgaris)是一種典型的食蟲植物,它的捕蟲囊設置在水下,外部的纖毛被觸動后,捕蟲囊以極快的速度打開,囊內形成的負壓就可以迅速地把周圍的東西吸進去。這一切都在水中展開,迅猛而精準,因此,貍......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為什么能吞下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

注:本文中的CT掃描及三維重建工作完成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精度CT實驗室有句俗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用來形容貪得無厭的人性。雖然,“蛇吞象”這一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這生動地反......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么做了

隨著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人們在更多地關注個人衛生的同時,也知道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吧缃痪嚯x”(socialdistancing)也成為今年的熱門詞匯之一,與“在家辦公”(WFH,workfromhome)、“自我隔離”(self-isolation)等的英......


蛋白質組學可更精準打擊癌癥

近日,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權威獎勵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賀福初榮獲蛋白質組學杰出成就獎。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


五億年前的超長大“蝦仁”,有被誘惑到

體長達7cm,頭小身體長,如果存在這么一種蝦仁,你心動不?來自云南的麒麟蝦,只可惜沒活到今天圖片來源:譚超這就是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麒......


假體蛋白能抑制新冠病毒及其突變株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一直致力于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相關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11月12日......


有在线黄片视频|天天操天天操天天操|日韩A片精品视频大全|外国一级免费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