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歷史沿革與地理環境

    臨洮古稱狄道,位于甘肅中部,歷來為控扼隴蜀的戰略要地,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馬家窯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均因首先發現于臨洮而得名。史載,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是臨洮...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第二節 戰國秦長城走向及現狀

    戰國秦長城,起自臨洮縣新添鎮三十里墩南坪村望兒咀,經過臨洮縣全境,再經過渭源、隴西、通渭、靜寧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吉、固原和彭陽縣后再進入甘肅境內的鎮原、環縣和華池,穿越了甘肅境內8縣及寧夏境內3縣,長約640余公里...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第三節 壕塹、烽燧、城障

    1.壕塹此次調查共發現戰國秦時期壕塹13條,部分保存較好,但多數因開荒墾地、植樹造林被嚴重破壞。因后期諸因素對其原貌的改造,壕塹截面現多呈“U”形,少數呈“V”形。壕塹多與長城并行,位于長城內側或外側,人工挖掘而成。其...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第四節 文化遺物

    臨洮戰國秦長城沿線遺物以板瓦、筒瓦殘片為主,皆為輪制,多灰色,偶見紅褐色。板瓦紋飾相對豐富,外部飾繩紋或弦紋,或繩紋與弦紋交錯,繩紋可分為細繩紋、粗繩紋、交錯繩紋;內部紋飾有方格紋、菱格紋、乳釘紋、圓圈紋、戳印紋...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

    山丹縣位于張掖市東南,東鄰永昌縣,南接青海,北靠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南北長148公里,東西寬89公里,總面積5402平方公里,海拔1550~4441米,地勢三面環山,東有大黃山突起于走廊中部,南為祁連山地,山勢陡峻;北為龍首山,亦峰巒屹立,東南高...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第二節 漢代長城走向及現狀

    西漢初年,我國北方匈奴族勢力空前強大,當時河西走廊為匈奴右地之一部,時常威脅漢之關中地區的安全。西漢王朝自建立后,經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國力已經大大充實,于是開始了反擊匈奴的戰略?!稘h書·西...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第三節 漢代壕塹、烽燧、城障

    此次調查我們由西向東進行,由于工作的需要,只調查了二十里鋪至新河段的漢代長城及其附屬建筑,共調查壕塹19段(包括西屯壕塹在內),烽燧27座,城障8座。1.壕塹壕塹為平地下挖而成,挖出的土拋在壕溝兩側,形成寬厚的土壟,土壟呈馬脊...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第一節 明代長城走向及現狀

    山丹縣境內的明長城東起與永昌縣交界的老軍鄉羊虎口村繡花廟灘,由東南向西北延伸至硤口。在硤口南口爬上帽盔山,蜿蜒向北過硤口大峽谷,在硤口古城東北側進入花草灘繼續向西北延伸,至豐城堡村西北距金山子1.5公里處折向西...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第二節明代壕塹、烽燧、城障

    1.壕塹此次調查的壕塹從保存狀況及長城遺跡之間的位置關系初步判斷西屯壕塹修筑于漢代,沿用至明中晚期,其它幾條壕塹均位于明代長城外側,相距明長城墻體幾米至幾百米,應為漢代修筑,在某些地段很可能被明代沿用,成為明長城防...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一) 臨洮戰國秦長城的修筑年代

    戰國秦長城的具體修筑年代,史料中沒有確切的記載,諸學者曾有過不同的看法。陳守忠先生依《水經注·洮水注》中有“漢隴西郡,秦昭王二十八年置”的記載,最初認為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開始筑西部長城。后據《后漢書》卷八十...查看詳細>>

標簽:長城調查報告
百科知識
有在线黄片视频|天天操天天操天天操|日韩A片精品视频大全|外国一级免费大毛片